<source id="kly7v"><u id="kly7v"></u></source>
    <bdo id="kly7v"><optgroup id="kly7v"><dd id="kly7v"></dd></optgroup></bdo>
  1. <option id="kly7v"></option>
    <bdo id="kly7v"><dfn id="kly7v"></dfn></bdo>
  2. <bdo id="kly7v"></bdo>
  3. 網站首頁 學會介紹 學會動態 社保資訊 學術園地 法與政策 會員專區 媒體報道 聯系我們

    學會動態

    學會動態 學會熱點

    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西安成功舉行

    發布時間:2023-08-29 來源:秘書處 瀏覽:1493次

    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大會會場

      2023年8月26-27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韓國社會政策學會、日本社會政策學會、西北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在陜西省西安市陜西賓館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開幕式上,西北大學副校長吳振磊教授致歡迎辭,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韓國中央大學金教誠教授、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武川正吾教授、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北京局)局長李昌徽、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賽巧在開幕式上先后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席恒教授主持。來自中、日、韓三國7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以及國際勞工組織、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等組織的代表180多人出席本屆論壇。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教授致辭

      鄭功成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本次論壇是自新冠疫情三年多來首次恢復線下會議,他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對中、日、韓、國際勞工組織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的與會代表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對承辦此次會議的西北大學及其公共管理學院表示感謝。他指出,這次社會保障國際論壇的目的,是為了從全球視角來考察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挑戰,并在促進社會保障制度變革方面尋求共識,進而促使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他認為,社會保障是人類現代化的產物并伴隨著各國現代化進程而發展,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在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實踐中存在成功典范和負面案例,其根源在于社會保障的質量。社會保障只有遵循客觀規律且與國情相適應,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世代福祉,否則將會損害人民長遠福祉與國家現代化進程。他分析了全球社會保障面臨的六大挑戰:一是人口老齡化趨勢在明顯加快;二是靈活就業漸成主流;三是第四次工業革命需要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保障制度;四是人們的價值觀更加多元化;五是區域失衡與貧富差距依然嚴重;六是世界正處大變局時期,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高。這六個方面即是各國已經面臨或將要面臨并需要妥善應對的重大挑戰,面向未來的社會保障,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維,進而創新制度安排、采取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行動,于后才能在繼續發揮其有效作用的條件下獲得健康持續發展。他認為,當今世界動蕩不安,需要社會保障注入確定性、穩定性、公平性、正義性,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而一個高質量的社會保障制度至少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是符合公平正義原則,各項制度安排均有助于縮小社會成員的收入與消費差距,提升社會平等度;二是真正做到共建共享、互助共濟;三是運行在法治軌道上,能夠以依法確立的成熟制度安排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清晰、穩定、安全的預期;四是可以不斷滿足社會成員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鄭功成強調,中國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盡管我們在短期內已經創造了老年人普享養老金、全民醫保的奇跡,但客觀而論,這一制度總體上還存在著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制度參保質量不高,多種制度還存在著一些制度性缺陷或缺失,這種局面離中國式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因此,中國正在全面深化社會保障改革,新一輪改革不再是過去單純的增量發展,而是需要通過優化制度結構特別是責任分擔機制和權利義務關系,重塑更加符合公平正義、共建共享原則的利益分配新格局,最終全面建成符合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并為共同富裕提供關鍵性制度支撐的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根據國家已經明確的戰略部署,中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之相適應,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需要在2035年前全面建成。因此,現在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從過去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步入制度成熟、定型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樣的關鍵階段,特別需要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同時結合國情,走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新路。

      在開幕式上,中國西北大學副校長吳振磊、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金教誠、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武川正吾、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北京局)局長李昌徽、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賽巧(從左至右)分別致辭。

      在開幕式后,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小島克久、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李承潤、中國西北大學教授席恒先后作了論壇主題發言,主題發言環節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主持。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小島克久研究員作大會主題發言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部長小島克久研究員在題為“日本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從人口減少社會的視角分析”的主題報告中首先討論了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歷程。他指出,日本社會保障制度歷史悠久,其發展歷經五個階段,分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從戰后復興到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保障的調整時期、少子高齡化對策及之后的改革時期。其次,他分析了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他基于最新數據,詳細介紹了日本社會保障在醫療、年金、護理、育兒支援和生活保護制度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情況。他認為,日本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社會經濟形勢有:老齡化發展和老年人口減少;總人口的減少和外國人的增加;勞動年齡人口、就業人數的減少和醫療、福利人才需求的增加;地區差異的存在等。在此基礎上,他分析了日本面臨的社會保障問題及其應對之策,包括財務的可持續性、服務提供體系、提供緊貼社區的醫療和福利服務、應對遺漏問題和新問題等多個方面。他強調,中日韓三國都已進入人口不斷減少的社會,建議相關社會保障政策應基于人口預測結果,為未來的政策制定和研究做準備。

    韓國中央大學李承潤教授作大會主題發言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李承潤在題為“不穩定勞動的多樣性:液化勞動和受挫的韓國福利國家的勞動者保護”的主題報告中指出,雖然韓國的經濟成果和福利制度都得到了發展, 但新型的不穩定勞動仍在蔓延。她的研究模糊了傳統勞動形態和工作場所的界限,將標準雇傭關系解體的現象概念化為“液化勞動”。她提出并說明了在液化勞動和對勞動者的制度保護交叉點上,如何出現多種不穩定勞動群體的理論框架。她認為,福利制度無法適應變化的經濟社會結構和液化勞動,使得其功能逐漸褪色。她分析了本應該利用新制定的理論框架來保護勞動者的法律制度,如何及為什么沒能保護勞動者。同時,她以從轉包制造業勞動者到平臺勞動者等80多名韓國不穩定勞動者的深層采訪為基礎,描述了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喪失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經歷不穩定性的過程。在液化勞動擴大的情況下,福利制度“偏移”導致勞動者保護受挫,且在此過程中確認了多種不穩定勞動群體。最后,她將不穩定勞動分為“長期敗者群體”、“新敗者群體”、“逐漸顯露的敗者群體”,并提出了需要進行福利制度改革的聯合和同盟戰略,以及開展新階級研究的建議。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席恒教授作大會主題發言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北大學教授席恒在題為“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模式轉型”的主題報告中指出,在歷時數百年的現代化過程中,不同國家制定的不同社會保障制度是約束條件下的適應性選擇,說明了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始終與各國現代化的進程同頻共振。他強調,后工業時代從商品經濟轉向服務經濟,傳統的勞動結構和雇傭關系被削弱,如何構建適應社會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制度將任重道遠。他提出,現代化與社會保障之間存在兩種互動范式,即現代化承諾給國民一種普遍富裕、有實質內容的文明生活,社會保障制度通過一種“承諾-回應”的社會權利范式進行回應;現代化的社會變遷帶來了諸多社會與經濟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經由一種“問題-治理”的結構功能范式進行解決。他認為,只有通過共享型社會保障在通脹性與通縮性之間尋求社會權利范式與結構功能范式的內在平衡,才是社會保障政策設計和政策選擇的核心內容?,F代社會保障的權益保障模式的核心是權益共享,以“共享-分享-獨享”為基本架構,以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為特征,通過服務共享、項目共享和基金共享,實現全體社會成員權益共享,滿足人民群眾不同層次社會保障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保障的根本目標。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何文炯教授主持大會主題報告

    (一)養老金分論壇

      在養老金分論壇第一單元,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泰逸、日本城西大學教授于洋、中國四川大學教授蒲曉紅先后發表演講。中國廈門大學高和榮教授主持本單元,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教授武川正吾作了點評。

    養老金分論壇會場

    高和榮主持,金泰逸、于洋、蒲曉紅依次作報告(從左至右)

      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泰逸在題為“韓國養老保險的改革論和修正案”的報告中指出,目前韓國學術界除了提高養老金的可持續性,圍繞強化養老保險的老年收入保障功能也正進行著激烈討論。他的研究論證了強化老年收入的保障性最需要的是消除灰色地帶、延長參保年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他通過與OECD國家的對比,認為韓國公共養老保險保障性低下主要有三大成因:一是未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口眾多,二是已參保者的參保年限很短,三是收入水平和性別的不同導致參保與否以及參保年限的差別很大。為了擴大參保年限,他建議采取三點措施:一是將參保年齡的上限提高至開始支付養老金之前;二是大幅度擴大現行的參保優惠制度;三是18歲自動參加。

      日本城西大學教授于洋在題為“應對少子高齡化的日本公共養老金財政改革:增加參保人負擔,減少養老金給付——中國也會走相同的道路嗎?”的報告中指出,東亞地區嚴峻的少子高齡化引發了社會和經濟兩個方面的多種多樣問題,公共養老金財政收不抵支的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在日本,由于經濟的長期停滯,日本的公共養老金收入無法期待因工資收入增加而帶來的保費自然增長的擴大。長年以來,日本中央財政支出等財政資金的增加幅度大大高于保費收入的增加幅度。他的報告首先聚焦于為了應對急劇攀升的少子高齡化所采取的公共養老金財政改革,介紹了兩方面的主要對策:一是通過增加保費或提高保費率,以及擴大養老金參保人數來增加保費收入(增加參保人負擔);二是通過提高養老金領取開始年齡或限制養老金額來抑制支出(減少養老金給付)。在此基礎上,他闡述了日中兩國公共養老金制度的各種不同之處,探討了中國未來是否可能采取與日本類似的養老金財政改革的問題。

      中國四川大學教授蒲曉紅在題為“促進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的報告中指出,促進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有助于緩解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結構失衡的局面、減輕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滿足居民更高水平且多樣化的養老生活需求、為更多群體提供充分的養老保障。從目前看,個人養老金開戶積極性和繳存意愿有所提高,個人養老金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持續改進,個人養老金管理和服務平臺提供逐漸增加。但在試點地區,存在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政策不健全、養老保險二三支柱個人賬戶不暢通、個人養老金服務管理平臺搭建不完善、個人養老金缺乏創新的產品設計且存在購買限制、居民個人養老儲蓄意識欠缺和養老投資教育較為落后等因素,阻礙了個人養老金發展,導致人們參保積極性不高、開戶而不繳費、繳費而不投資等問題。為更好地激發居民參與個人養老金的積極性,要從完善個人養老金制度設計、改進個人養老金管理與服務、加強居民養老儲蓄和投資意識教育等方面著手,促進我國個人養老金發展。

      在養老金分論壇第二單元,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梁在振、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立劍先后發表演講。韓國中央大學教授金淵明主持本單元,中國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作了點評。

    金淵明主持,楊俊、梁在振、王立劍依次作報告(從左至右)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在題為“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與改革:近十年以來的新成就與動態”的報告中探討了中國城鎮和鄉村養老金制度從2012年以來的發展情況,并結合當前實現共同富裕的新發展背景,深入分析養老金制度的發展問題和改革動態。他基于數據,認為中國養老金制度在近十年的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國民的養老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他指出,在共同富裕這一新的發展背景下,養老保險制度作為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縮小收入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因此,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問題成為當前的重要議題。針對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問題,他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首先,要助力實現共同富裕,控制城鄉養老金待遇之間的合理差距,并逐步縮小差距;其次,實現養老金制度的全國統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最后,推動補充性養老金制度的建設,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資產規模,確保養老金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梁在振在題為“韓國多層老年收入保障體系效率化制度改革研究:以瑞典為例”的報告中指出,韓國擁有多層制老年收入保障體系,但其效果一直被批名不副實。因為各個層級角色分配不充分,并且原本被期待的功能也沒有正常發揮。由于基礎年金需要交給70%的老人,所以年金水平很難提高至可以擺脫貧困的水平。雖然有作為私人年金的積累型退休年金,但這也不夠充實。韓國的雇主有義務繳納退休年金的保險費,但很少有人領取退休年金作為年金,大部分像退休金一樣一次性領取。再加上低生育人口老齡化,作為現付制的國民年金和基礎年金的財政持續可能性非常低。他建議,韓國需要參照瑞典,現收現付制年金應該按照財政合理的方式縮小整改,并且培養積累型年金,應對人口老齡化時代。因此,在提高國民年金保險費的同時,有必要降低收入替代率。降低的中產階層國民年金領取額應該通過積累型退休年金來補充?;A年金要減少對象數量,但對低收入老人要給予更高的基礎年金。

      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立劍在題為“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評估”的報告中建構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的分析框架,認為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資格型可持續,二是前進型可持續,三是限速型可持續,據此將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的評價維度劃分為可持續財務能力、可持續受益能力和可持續貢獻能力。在此基礎上,他基于分析框架對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進行了評估,認為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具備可持續財務能力和可持續貢獻能力,具備可持續受益能力。因此,總體而言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性并不完全具備。最后,他提出了幾點提高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的對策建議:第一,設計一體化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第二,建立差異化的養老金增長機制;第三,加快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進程,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提高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財務能力。

    (二)醫療保障分論壇

      在醫療保障分論壇第一單元,日本大分大學教授松本由美、中國西北大學副教授唐麗娜、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元燮先后作了報告,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李蓮花主持本單元,韓國湖西大學教授李龍宰作了點評。

    醫療保障論壇會議現場

    松本由美、唐麗娜、金元燮依次作報告,李龍宰點評(從左至右)

      日本大分大學教授松本由美在題為“醫療服務可及性的經濟保障”的報告中指出,在日本生活的人都可以平等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但隨著日本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提高公共醫療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已成為一項重要的政策課題。從確保財政穩定和代際公平的角度考慮,近年來對老年人的自付比例進行了上調。她的研究旨在關注日本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中的自付比例問題,并探討醫療服務可及性的經濟保障相關問題及相應的解決對策。她首先介紹了日本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中的自付比例機制和高額治療費用制度的現狀,然后在對老年人的醫療自付比例進行歷史性研究并了解近年來政策趨勢的基礎上,整理出自付比例方面的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上,她針對兩個議題進行探討:一是應基于怎樣的標準減輕自付比例,二是如何應對不斷增加的自付比例。她強調,該研究是以法國為參照,通過與法國進行比較,發現基于“疾病特性”而非“年齡”作為減輕個人負擔的標準是可取的。另外,有必要重新考慮“公共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在醫療費用方面的角色分擔,并探索在私人部門中建立新的連帶的可能性。

      中國西北大學副教授唐麗娜在題為“我國央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報告中指出,為了系統研究對比中國央地政府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執行現狀,明確政策實施的側重點與各地政策發展不足之處,該研究對81份國家層面與892份地方層面共973份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文件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第一,中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政策制定較為全面,改革由過渡階段、完善階段發展至今處于深化成熟階段。第二,東中西部政策進程不一,地區政策發展與地區資源稟賦和區位因素息息相關,政策響應速度、政策工具節點量、內部重點政策指標及各地區政策工具對比中央使用情況各有差異。第三,部門間協調力度不足,央地各類政策工具使用不協調,存在供給型工具使用過度、環境型工具內部條目失調、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不足等問題。她建議加強部門協同力度、統一醫療服務支付系統,完善信息化建設機制、促進資源整合與多方主體參與,結合政策改革導向推動醫療服務精細化管理。

      韓國高麗大學教授金元燮在題為“有限學習理論視角下韓國長期護理保險政策的制度化研究”的報告中指出,他的研究旨在確認日本的經驗對韓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所產生的影響。為此,他的研究采用倡議聯盟框架分析得出:一是韓國和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核心原則方面高度相似。兩種制度都采用了社會保險模式,以犧牲服務質量為代價來確保財政的可持續性。二是通過對韓國決策過程的分析,明確表明韓國在制度建構上參照了日本的經驗。其受到日本模式影響的倡議聯盟提議,貫徹執行了與日本相似的制度。然而,由于政策學習中行為者的理性受到限制,導致建立的制度與最優選擇大相徑庭。三是與有限學習的假設相比,先行的競爭假設并不能更好地解釋韓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建立。他認為,有限的政策學習對后發福利國家的福利體系發展至關重要。

      韓國湖西大學教授李龍宰對醫療保障分論壇1的報告作了點評,他認為三位學者的發言非常精彩。松本由美教授主要探討的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是否應該提高自付比例的問題;唐麗娜教授探討的是中國央地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方面的問題;金元燮教授探討的是韓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定的相關問題。雖然三位學者各自報告的主題不同,但由于各個國家可能會有類似的經歷,因此能給我們帶來很多相似的政策啟示。

      在醫療保障分論壇第二單元,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主任李程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華穎、日本福祉大學教授李忻分別作了報告,中國中山大學教授申曙光主持本單元,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毛瑛教授作了點評。

    李程勉、華穎、李忻依次作報告,毛瑛點評(從左至右)

      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主任李程勉在題為“朝鮮脫北者的健康狀況和醫療資源利用分析”的報告中指出,在南北分裂的情況下,朝鮮脫北者不是作為難民而是以大韓民國公民的身份能夠在韓國安居樂業并需要國家保護和政策支援的對象。為此,韓國政府于1997年制定了相關法律,并實施了生計、居住、就業、法律、教育、醫療等多種支援型政策。盡管如此,從這一領域的文獻研究來看,朝鮮脫北者的適應水平仍然比普通國民脆弱,特別是醫療衛生領域的需求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無法得到滿足。他實證分析了朝鮮脫北者的保健醫療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朝鮮脫北者的健康是他們能夠在韓國安穩定居和經濟自立的重要基礎之一。為此,有必要制定提高體檢接受率、禁煙教育及治療項目的早期適用、以中老年為中心的牙科治療支援、精神健康咨詢治療項目及中心擴大等持續擴大朝鮮脫北者的支援政策。他認為,在研究上不僅要關注韓國居民,還要通過與具有類似特征的外國移民進行比較分析,才能得出更具客觀性的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華穎在題為“中國居民醫保制度:現實問題與改革出路”的報告中指出,中國居民醫保制度的改革相對滯后,面臨著可持續性不斷弱化的危機,居民醫保制度的可持續性正在受到挑戰。她從制度設計、參保邊界、籌資機制、保障水平和經辦機構等幾個方面指出了居民醫保的現實缺陷。她認為,若任其發展,加之其他因素的影響,將引發居民醫保制度的全面危機。因此,加快居民醫保制度改革步伐勢在必行。她建議,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前述關鍵問題為出發點,整合居民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與醫療救助制度,在厘清制度覆蓋范圍邊界的條件下加以強制實施。同時,以根據可支配收入按一定比例繳費替代按人頭繳費,以覆蓋常住人口為目標并據此調整財政補貼機制,同時優化基金管理和經辦機制。最終的目標應是居民醫保制度與職工醫保制度整合為統一的覆蓋全民的基本醫保制度,使得全民在政府主導的醫保制度下公平地享受醫保權益,并切實化解災難性醫療衛生支出風險。

      日本福祉大學教授李忻在題為“超老齡化社會下日本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政結構及近年來的改革”的報告中指出,日本于1961年實施了“全民醫?!钡尼t療保險制度,強制所有國民加入公共醫療保險。該制度要求受雇人員加入職工醫療保險制度,而其他人員則加入基于地區的醫療保險制度,被稱為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目前,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已成為 65-75歲以下的前期老年人和非正式雇傭人員的公共醫療保險制度。因此,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具有參保者平均年齡較高、低收入者較多的結構性特點,同時還面臨保險費繳納率較低的問題。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政基礎脆弱,制度的可持續性受到質疑。她利用厚生勞動省每年公布的數據,分析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政結構和參保者的職業變遷,并考察了近年來為解決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財政問題所進行的制度改革及其效果。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毛瑛在點評發言中指出,三位學者的報告內容都十分詳細,發言令人深刻。中日韓三國均通過不同的方法研究了各自國家醫療保障領域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與解決。

    (三)全球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與展望圓桌會議

      圓桌會議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兩個階段進行,此次圓桌論壇的主題為“全球社會保障的挑戰與展望”,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主持圓桌論壇。

    魯全主持

      圓桌會議開幕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介紹會議背景并致辭。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北京局)專家代表周潔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專家代表賽巧相繼作了發言。在論壇下半場,中國浙江大學林卡教授、中國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吳豐華教授、中國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教授、韓國延世大學崔榮駿教授、日本大分大學名譽教授阿部誠和教授孫本由美、韓國延世大學崔榮駿教授分別作了發言。最后,與會嘉賓針對會議主題進行自由討論。

    圓桌會議現場

    鄭功成致辭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在致辭中指出,全球社會保障正面臨共同挑戰,需要各國妥善應對,面向未來的社會保障,需要有新理念、新思維,進而創新制度安排、采取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行動,于后才能在繼續發揮其有效作用的條件下獲得健康持續發展。

    周潔、賽巧、林卡、吳豐華(從左至右)依次發言

      國際勞工組織中國和蒙古局(北京局)項目協調員周潔作了題為“Universal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pandemic era challenges and the way forward guided by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standards”的發言。她指出,普遍的社會保護面臨著諸多挑戰。國際勞工組織將通過采取協調一致的努力(就業、技能、勞動保護、社會保護和財政政策)為所有人投資于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良好的治理結構,將社會對話嵌入社會保障體系的設計、實施、監測和評價中,發揮更加強有力的作用。

      德國艾伯特基金會駐北京代表處駐華首席代表賽巧指出,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始終關注社會保障對社會成員的保護以及對社會發展的適應。他感謝會議各舉辦方,表示期待了解中國等國家在社會保障領域中有別于歐洲的情況,不斷加強洲際交流。他還指出,德國也面臨資金預算有限的挑戰,并提到政策受到政治活動的影響很大。

      隨后,與會嘉賓針對全球社會保障的挑戰與展望議題進行自由討論。

      中國浙江大學林卡教授作了題為“Poverty reduc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 in China”的發言。他通過一系列數據列舉了全球社會保障挑戰和減貧風險的問題變遷,并結合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實踐經驗,指出近年來中國通過開發生產業務、人口遷移和移民安置、生態保護區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等途徑對全球減少貧困的貢獻巨大。

      中國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吳豐華教授作了題為“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east-west collaboration: evidence from working together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的發言。他以“攜手共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提出東西方協同經歷了制度創造、制度完善、制度升華、制度轉型四個階段,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解釋了東西方協同的四大機制:組織領導、配對協助、精準聚焦、考核評價。東西方協同發展通過金融支持效應和產業升級效應兩條路徑,有效提升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長遠意義。

    雷曉康、阿部誠、澤田由香利、崔榮駿(從左至右)依次發言

      中國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教授作了題為“全球社會保障的風險與挑戰”的發言。他指出,目前全球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仍存在局限,有許多人口根本得不到或者僅得到有限的社會保障服務。這是因為在數字化和新業態背景下,原有的商業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社會保障體系要保障所有勞動者更具有挑戰性。全球的人口老齡化以及青年失業率上升等問題也使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體系面臨更大的壓力。針對以上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增加公共支出,通過多種渠道將資源用于社會保障,提高社會保障覆蓋率,將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到非正規市場勞動者。

      日本大分大學名譽教授阿部誠和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澤田由香利先后作了發言,兩位教授分別從日本人口老齡化現狀和社會發展現狀對日本社會保障制度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應對全球社會保障挑戰與風險的對策建議。

      韓方代表崔榮駿教授作了題為“Genuine progress and regime change in the era of great transformations”的發言。他討論了當前韓國政權在社會經濟政治變革壓力下的掙扎,認為改變政權的難度非常大,與其改變制度,不如提高制度設計上的互補性。學界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分析來理解協調機制的作用。

      與會嘉賓針對圓桌會議的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自由討論。

    自由討論

    (四)社會服務分論壇

      在社會服務分論壇第一單元,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稅所真也、中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教授陳誠誠、韓國崇實大學博士生裵志倫分別作了報告。中國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郭林主持本單元,中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作了點評。


    社會服務分論壇會場

    郭林主持,稅所真也、陳誠誠、裵志倫依次作報告,謝瓊點評(從左至右)

      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稅所真也在題為“有關使用成年監護的老年人臨終關懷中監護者親密關系的研究”的報告中通過探討消費合作社的任意監護措施,研究了在老年人臨終關懷中如何建立親屬以外的替代關系。同時,他以位于神奈川縣(橫濱市、川崎市、鐮倉市等地)的福祉俱樂部合作社作為市民監護和法人監護所開展成年人監護(任意監護)業務為案例進行分析,介紹了各個案例的具體情況。他運用社會學視角中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分析了在市民立場(市民專業性)下通過福祉俱樂部合作社所提供的成年監護制度。此外,他還探討了日本社會中替代家庭的社會關系模式。

      中國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副教授陳誠誠在題為“長期護理保險政策議題屬性與試點推進策略——基于中韓兩國的比較”的報告中對長期護理保險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進行梳理。針對宏觀層面,主要討論制度的基本模式,即需要建立哪種模式的長護制度來解決護理問題;針對微觀層面,主要討論制度建設中的標準化問題。在試點方面,兩個國家都采用了政策試驗的方式,但兩國的試點針對的是議題不同的層面。隨后,她對兩國長期護理保險的具體內容、試點過程、推進模式等方面的差異性進行綜合比較分析和學術層面的解構,認為兩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具有較大差異,最后通過對中韓兩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內容和試點過程的比較,對我國的政策建制提出相關啟示。

      韓國崇實大學博士生裵志倫在題為“為小學生提供課后公共看護服務對自理時間和參與民辦教育的影響”的報告中分析了小學生使用課后公共托管服務對自理時間和參與民辦教育的影響,并提出發展課后公共托管服務的政策建議。為此,她在研究中使用面板概率模型、面板有序概率模型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對第8至第13屆韓國兒童面板的716名小學生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研究結論有三個方面:首先,公共護理的使用對自我護理時間產生了負面影響;其次,使用公共護理在減少自理時間方面的邊際效應高于使用私立教育;第三,利用公共關懷對參與民辦教育產生負面影響?;趫蟾嬷械难芯拷Y果,她提出,解決小學生課后公共保育供需矛盾的問題需要政策干預。

      在主題報告后,中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謝瓊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評議,她提出,三個報告都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實踐性,各國學者和在場的師生對報告內容也進行了溝通交流,社會服務分論壇的第一階段圓滿結束。

      在社會服務分論壇第二單元,韓國湖西大學教授李龍宰、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張繼元、日本同志社大學助理教授郭芳分別作了報告。日本女子大學教授沈潔主持本單元,韓國國民年金研究院研究員柳喜元作了點評。

    沈潔主持,李龍宰、張繼元、郭芳依次作報告,柳喜元點評(從左至右)

      韓國湖西大學教授李龍宰在題為“韓國老年護理結構的局限性和社區護理的經驗”的報告中指出,韓國已進入超高老齡化時代,預計2023年獨居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36.3%,從而導致包括孤獨感在內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醫療問題和經濟問題不斷增加。為克服老年人護理方面的局限性,他們在16個地區啟動了一項開創性的社區綜合護理項目。通過這一項目,正在推動擴大照顧對象、滿足老年人需求的福利(服務)多樣化、以用戶為中心提供工資的靈活性和綜合性服務、加強以老人需求為中心的針對性案例管理、加強社區資源的發掘和利用等。同時,試點項目將運營利用長期療養和健康保險等大數據的科學對象挖掘系統,運營為提供上門醫療服務的上門醫療支援中心、居家醫療中心等,改善護理安心住宅和居住環境等居住支援,綜合再加等長期療養服務支援,移動支援和營養支援等生活支援,推進利用照顧機器人和物聯網健康管理等Age Tech的智能照顧。

      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張繼元在題為“老齡社會中家庭照護的挑戰與對策:基于中日比較研究”的報告中首先深入分析了中日兩國老齡社會的背景和特點,發現兩個國家都面臨快速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但老齡社會發展階段和文化傳統存在一些差異,這直接影響到家庭照護的需求和實踐。其次,他系統地研究了老齡社會中家庭照護面臨的共同挑戰,這些挑戰涵蓋了經濟壓力、照護負擔過重、照護技能不足以及照護者身心健康問題等方面。最后,他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對策:第一,強調政府與社會要充分認知到家庭照護者的重要性,關注家庭照護能力的同時,關注家庭照護者本身的健康與發展需求。第二,強調政府在家庭照護領域的重要作用,建議政府建立健全支持家庭照護的福利政策與勞動政策,加大對家庭照護的支持力度,通過長期護理保險減輕家庭照護者的照護壓力,通過照護休假等制度平衡家庭照護與工作之間的關系。第三,加強家庭照護者的培訓和教育,提高其照護技能與自我保護能力。第四,鼓勵社會參與和志愿者服務,以減輕家庭照護者的負擔,并提供社交支持和心理支持。第五,呼吁加強家庭照護政策的跨部門協調,整合社會資源,推廣社區支持,建立社區照護中心,提供專業照護服務,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日本同志社大學助理教授郭芳在題為“淺析‘日式養老’服務在中國的發展——關注中國護理人員的認知”的報告中明確了中國護理人員對“日式養老”的認知以及影響中國護理人員認知的因素,其研究對在中國經營養老機構并提供護理服務的兩家日本護理企業工作的13名中國護理員工進行了訪談調查。她指出,中國護理人員認知的日式養老特點是“自立支持”“以人為本”(個性化、自由度、因人而異的生活)“情感關懷、心靈關懷”“細致”“團隊合作”。在實際提供服務中,中國負責人和中國護理人員的認知存在差異。此外,雖然“制定照護計劃”是養老服務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得到順利的發展。這說明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中的護理專業咨詢員的專業性很強,由于短時間內很難傳授,因此可以說是“日式養老”在中國展開技能轉移時很重要但很難克服的一點。

      在主題報告后,韓國國民年金研究院研究員柳喜元對報告內容進行了評議,各國學者和在場的師生就報告內容進行了溝通交流,社會服務分論壇在濃郁的學術氛圍中圓滿結束。

    (五)貧困與救助分論壇

      在貧困與救助分論壇第一單元,中國四川大學教授張浩淼、日本女子大學教授巖永理恵、韓國中央大學博士生樸??分別作了報告。中國西北大學教授許琳主持本單元,中國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作了點評。

    貧困與救助分論壇會場

    許琳主持貧困與救助分論壇-1

    許琳主持,張浩淼、巖永理恵、樸??依次作報告,關信平點評(從左至右)

      中國四川大學教授張浩淼在題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概念、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的報告中指出,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社會救助從“懸崖”到“緩坡”的轉變,是中國特色高質量社會救助的重要標志。從國際經驗看,雖然社會救助體系在構成上存在差異,但都有與具體國情相適應、包含保障生活與促進發展兩大救助層次、必備類別型救助和專項型救助等共同特征。她認為,健全我國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需要從救助功能、救助對象和內容、救助主體和救助方式四方面入手,持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為邁向中國式現代化和共同富裕筑牢堅實底板。

      日本女子大學教授巖永理恵在題為“生活保護及社會福利行政中的調查與統計”的報告中指出,日本社會學中社會調查譜系包括四類:行政性目的的統計調查、以社會事業為目的的社會調查、以服務和營利為目的的民意調查和市場調查、研究性目的的調查。起初,社會調查是大學活動,后來成為行政中的專項技術,用于實施社會事業。她認為,被保護者調查是生活保護行政實施的一種調查,分為厚生省報告例的譜系和全國性被保護者普查的譜系,分析解讀該調查結果和數據需要理解行政的現狀。

      韓國中央大學博士生樸??作了題為“文在寅政府時期勞動政策的變化與工資不平等的分解”的報告,分析了文在寅政府時期于薪資不平等現象中出現的良性變化,認為自1997年亞太金融危機以來困擾韓國的已經結構固化的薪資不平等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國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在點評中指出,三位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成果,張浩淼教授將分層分類救助的前因后果做了詳細分析,目前中國正在走共同富裕道路,社會救助需要擴大覆蓋面,讓更多困難群眾得到精準救助。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空間,關于分層分類的“層”和“類”需要進一步明晰。巖永理惠教授研究了日本政府關于福利接受者的調查,有效的管理需要調查,政策的制定也需要調查。關教授同時對比介紹了中國的社會救助情況和發展動態。樸??博士生研究了文在寅政府時期宏觀經濟的背景、勞動政策的調整和群眾觀念的變化,可見政府在調整勞動政策時,會考慮經濟競爭力和勞動者權益的平衡。

      在貧困與救助分論壇第二單元,韓國延世大學博士生金玟廷、日本神奈川大學助理教授渡辺久里子、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胡芳肖分別作了報告。韓國延世大學教授崔榮駿主持本單元,日本千葉商科大學教授朱珉作了點評。

    崔榮駿主持,金玟廷、渡辺久里子、胡芳肖依次作報告,朱珉點評(從左至右)

      韓國延世大學博士生金玟廷在題為“住房成本對貧困和收入不平等的影響——衡量貧困和收入不平等,包括住房費用”的報告中提出了新的貧困及收入不平等的測定。她指出,居住費用及現有的收入分配狀態對貧困和收入不平等產生影響,建議在測定韓國的貧困及收入不平等時,應考慮居住費用以捕捉家庭的實際收入水平。

      日本神奈川大學助理教授渡辺久里子在題為“誰在領取生活保護?”的報告中使用厚生勞動省《被保護者調查》(2018年)個票數據,從家庭結構、年齡、是否有殘障或疾病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從年齡來看,領取生活保護的家庭中半數以上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從家庭結構來看,單身家庭最多,其次是單親帶子女的家庭。在40-50歲年齡段,約60%的人是殘障或患病者,無論家庭結構如何,約半數的家庭都有殘障者或患病者。家庭中有兒童、殘障者、患病者、老年人都有可能面臨貧困,生活保護實際上只是以這些家庭為保護對象。

      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胡芳肖在題為“全面脫貧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測算研究——以陜西省為例”的報告中提出用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測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通過構建陜西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測的ARIMA模型和陜西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測的線性回歸模型,對陜西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進行預測分析。她指出,陜西省現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偏低,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際值占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測算值的45%-69%,保障水平不高,難以防止困難群體返貧?;跍y算與預測結果,她提出科學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調整機制、促進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策建議。

      日本千葉商科大學教授朱珉在總結發言中指出,對貧困人士而言,如何讓社會救助發揮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金玟廷關于居住貧困的研究填補了目前住房保障領域的空白。渡辺久里子教授研究的主要是老年問題,由于家庭規模的縮小,韓國的老年人貧困問題非常嚴重,僅僅通過現金補助遠遠不夠,需要通過服務援助綜合考量這一問題。胡芳肖教授關注了最低生活標準的測定,中國目前已經脫離了絕對貧困,現在應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綜合考慮貧困的標準。

      在貧困與救助分論壇中,各位學者圍繞社會救助體系、社會福利建構、住房保障、勞動者權益等議題分享各自的研究內容,展開了精彩的觀點討論。

    (六)綜合分論壇

      綜合分論壇分為四個單元,分別由中國西北大學教授周明、中國中山大學教授申曙光、中國江西財經大學教授李春根、日本大分大學名譽教授阿部誠主持,韓國延世大學教授崔榮駿、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部長小島克久、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教授垣田裕介、韓國中央大學教授崔榮分別作了點評。

      在第一單元,日本大阪大學教授石黒暢、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斌、韓國高麗大學研究員何妨容分別作了報告。

    綜合分論壇會議現場

    周明主持,朱珉(代石黒暢)、陳斌、何妨容依次作報告,崔榮駿點評(從左至右)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石黒暢(朱珉代為發言)在題為“從護理視角探討新科技”的報告中指出,在思考未來護理體系的可持續性時,應該不僅局限于解決人才短缺和財政問題,追求生產力和效率的提升,更應從維護生命的護理價值的可持續性角度出發,探討如何運用科學技術?;谶@樣的問題意識,石黒暢的研究提出在護理文脈下對護理技術進行定位時值得探討的論點。她認為,雖然護理技術有可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但它并不能給老年人和護理人員都帶來好處,甚至有降低護理價值的風險。另外,在引用伊凡·伊里奇的“陶然自得的工具(Tools for Conviviality)”理論的基礎上,強調了確定正確、適當的護理技術范圍的重要性。她還指出,在推動技術開發和普及的過程中,全面理解老年人的生活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需要從福祉治理的角度出發,將當事者的需求納入政策考慮,并建立一種人人都能利用科技來參與護理的日常生活方式。

      中國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陳斌在題為“數字經濟對社會保障制度影響的國際比較研究”的報告中指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崗位的重要動能,并備受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然而,數字經濟在創造經濟價值、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也給各國傳統的以穩定就業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了沖擊。他基于艾斯平-安德森將福利國家分為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的基本分類,分別選取法國、英國和丹麥,比較不同國家如何處理數字經濟對社會保障制度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在國別分析的基礎上,他對法國、英國、丹麥針對自雇者和新興平臺勞動者制定的社會保護政策或采取的社會保障措施進行了總結,具體有三個方面:一是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二是拓展勞動關系的適用范圍;三是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以上三種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數字經濟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沖擊,有利于保障平臺勞動者的社會保障權益。

      韓國高麗大學研究員何妨容在題為“中日韓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數字化轉變進程比較”的報告中從保障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日韓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數字化轉變的政策差異以及其落地實施的重點與難點,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她指出,中日主要推行數字化系統來管理居家服務的提供,韓國主要推廣孤寡老人的居家智能安全系統。中國的探索方向更偏向于促進服務機構使用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管理服務質量,并利用數字智能設備構建家庭照護床位,而日本的探索方向更偏向于普及全國性服務、提供數據共享系統,達到統一管理和對各機構居家服務數據的比較,促進全國的居家服務提供,尤其是服務計劃制定的標準化和統一化。但是老年人的居家生活最終主要還是依賴提供照護之人,因此她認為中日韓有必要加強扶持政策來推廣可直接降低照護人員身體負擔的數字化產品。

      最后,韓國延世大學崔榮駿教授對三位發言人的精彩發言作了點評。

      在第二單元,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洪坰駿、中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曹信邦、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室長別府志海分別作了報告。

    申曙光主持,洪坰駿、曹信邦、別府志海依次作報告,小島克久點評(從左至右)

      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洪坰駿在題為“家庭概念變化帶來的貧困指標變化情況分析”的報告中指出,他的研究目的是界定另一種住戶概念,并比較和分析該指數所產生的資源分配與傳統住戶概念所產生的資源分配的不同程度,研究數據來自Union Research于2022年12月進行的一項調查。他表示,長者和長者家庭的貧窮指標會因家庭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采用擴展家庭概念則可提高貧窮率。該研究的意義在于,韓國的老年人貧困是一個社會問題,研究可以通過親子共享重新定義家庭概念,并提出反映這種現象的貧困和不平等指數。

      中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曹信邦在題為“中國社會保障政策與人口政策協同的著力點”的報告中指出,中國低生育率的現實需要政策間協同以激勵人口增長。他認為,中國社會保障政策與人口政策協同不力主要表現在中國社會保障政策與人口政策協同的理念缺失、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結構不能適應人口政策的需要、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內容不能適應人口政策的需要。為了推進中國社會保障政策與人口政策的協同,他建議加快構建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以實現兒童養育成本社會化、完善社會保障政策內容以消除阻礙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的因素、建立消除女性就業歧視的機制以解除女性生育的后顧之憂。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室長別府志海在題為“從‘日本的未來人口預測(令和5年預測)’看老齡化問題”的報告中指出,日本的死亡率自戰后大幅下降,基于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日本版死亡數據庫數據可以預測,在未來約50年里日本不僅會面臨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同時也會面臨老年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傮w而言,雖然60-70歲左右的死亡率確實下降,預計健康的老年人數量會增加,但隨著超高齡人口的增加,特別是女性超高齡人口的增加,超高齡段老人可能面臨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問題,有必要持續關注這一趨勢。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部長小島克久在對本場會議的點評中指出,三位發言者的報告都很精彩,大家圍繞生育、老年人貧困、老年人健康等主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希望各位學者會后能夠進一步深入交流學習。

      在第三單元,韓國首爾大學教授樸庭敏、中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葉響裙、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包敏分別作了報告。

    第三單元會場

    李春根主持,樸庭敏、葉響裙、包敏依次作報告,垣田裕介點評(從左至右)

      韓國首爾大學教授樸庭敏在題為“生活質量和社會質量對韓國年輕人婚姻和生育態度的影響”的報告中指出,男性相較于女性、年齡較大、收入較高、幸福感較強、社會信任和社會流動性認知較積極的人更傾向于認為婚姻和生育重要。他強調,通過分析生活質量因素和社會質量因素與婚姻和生育態度的關系,對于拓展人口結構變化的知識基礎和提出相關政策意涵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葉響裙在題為“積極老齡化視域下養老服務的高質量發展”的報告中指出,要摒棄將老年人看作負擔的消極觀念,要尊重老年人的權益和價值。同時,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能僅僅著眼于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福利救濟,而是要全面關注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和精神世界。她強調,積極老齡化視域下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策略應當從制度建設、服務方式創新和管理體制機制變革三個方面來考慮。

      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包敏在題為“大護理時代制定防止虐待老年人法的重要性——以日本為例”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老年人口眾多,今后預計還會持續增長。龐大規模的老年人口中,需要護理的失能失智老人,即ADL不能自理、患有認知癥的老人數量也會增加。他強調,在此背景下,需要考慮如何防止虐待老年人的現象發生,而制定法律是有效的對策之一。

      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教授垣田裕介在總結中指出,如何利用社會保障提高社會質量,以及隨著家庭責任變弱后非正式主體如何應對,都需要具體策略。此外,中國可以考慮在實行長期護理保險的同時,建立與老年人虐待有關的法律法規。

      在第四單元,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張思鋒、韓國中央大學博士后黃恩靖、中國同濟大學副教授郭磊分別作了報告。

    阿部誠主持,張思鋒、黃恩靖、郭磊依次作報告,崔榮點評(從左至右)

      中國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張思鋒在題為“智能養老,未來已來——中國養老服務的人力資源困境與出路”的報告中指出,目前制約養老服務發展的首要約束、瓶頸或關鍵環節不是資金問題,不是機構與設施建設問題,也不是供給結構問題,而是人力資源供給短缺問題。他強調,要重點發展替代人力的智能養老服務體系,將智能穿戴、遠程監控等智能裝備鑲嵌、注入現有城鄉養老服務體系,重點研究、開發、制造、推廣高中檔替代人力的五能陪護(保姆)機器人,研究、開發、建設與智能機器人有機融合的智能家居、智能設備、遠程治療的智慧適老、智慧養老、老年友好型城鄉人居環境與社會氛圍和大力發展智能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產業。

      韓國中央大學博士后黃恩靖在題為“走向普遍照顧者社會——去家庭化補充措施作為戰略”的報告中指出,(去)家庭化補充措施可以作為緩解政策折射,促進向普遍照顧者社會過渡的戰略。通過各種補充措施,可以實現男性生活女性化和去階層化,從而完成尚未完成的改革。她強調,去家庭化的具體策略應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在政策上努力從現象層面扭轉照顧文化的潮流,使男性家庭化。第二,改善勞動力市場應成為女性去家庭化政策議程的關鍵部分。第三,要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斷積累去家庭化的政策變革,才有可能通向一個普遍的照顧者社會。

      中國同濟大學副教授郭磊在題為“借殼、拼湊與定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險政策創新研究”的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政策創新主要呈現拼湊模式,失業保險政策還沒有相應安排。他強調,未來政策創新推力和拉力進一步提升,阻力進一步消減,才能走向政策定制,真正建立起與新就業形態匹配的社會保險政策體系。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崔榮在總結中指出,三位學者的發言非常精彩。智能技術的應用很有必要,但是如何使老年人更好地利用智能技術以及機器人是否能代替人來提供服務還值得大家深思。同時,高質量的勞動崗位在面對不穩定勞動市場時,其勞動保障內容還需繼續完善。

    (七)青年分論壇(英文)

      青年分論壇(英文)分為4個單元進行。

      在第一單元,中國常州大學教授黃冠、日本常葉大學副教授杉村豪一、韓國中央大學博士生樸成浚分別作了報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講師蔡澤昊主持本單元,中國浙江大學教授林卡作了點評。

    青年分論壇會議現場

    蔡澤昊主持,黃冠、杉村豪一、樸成浚依次作報告(從左至右)

      中國常州大學教授黃冠在題為“Bureaucrats as successful policy entrepreneurs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 Case study of healthcare policy reform in Sanming”的報告中指出,了解政策企業家成功背后的非客觀因素可能更有助于繼承者重現發展。他提到,三明的醫療政策改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案例,因此通過考察一位政策企業家的工作經歷以闡明他的政策設計。他認為,有限多元主義是影響改革成功最重要的客觀條件??绮块T競爭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挑戰又有優勢。政策企業家能否獲得來自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支持,決定了政策修改的成敗。

      日本常葉大學副教授杉村豪一在題為“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welfare state form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arly and late democratization”的報告中指出,社會發展的時機對于成功建立一個健全的福利國家很重要。他發現,在新興民主國家,人們對政治制度的信任度較低,導致人們對政治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缺乏信心。這種狀況阻礙了福利國家有效制度的建立,且新興民主國家每次選舉的席位比例波動較大、社會經濟問題對選民政黨偏好的影響較弱、選民與政治家之間的庇護關系較強。這些特征與現代社會高度制度化的政黨制度不相適應,阻礙了福利國家有效制度的建立。他認為,晚期民主化為福利國家的形成創造了不利的政治條件,理解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時機對于洞悉福利國家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

      韓國中央大學博士生樸成浚在題為“Does firm size matter more than class in South Korea? Comparing types of precarity considering dualized labor market by firm size Sungjun Park”報告中指出,在韓國,企業規模仍然是不穩定的障礙,這與西方福利國家基于政治經濟和階級政治實現社會政策的經驗不同。他發現,非穩定就業者更有可能是女性、更年輕的人和從事藍領或低技能服務性工作的人。另一方面,當考慮企業規模時,性別、年齡和階層的影響顯著降低。在大企業部門,無論人口和政治經濟因素如何,工人大多占據穩定的經濟職位。在中小企業中,傳統不穩定屬性的影響被放大。

      中國浙江大學教授林卡對本單元作了點評。他高度贊揚了各位學者的精彩陳述,認為這次論壇探討了諸多社會保障領域的話題,各位學者分享了寶貴的見解,為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第二單元,中國南京大學助理教授霍萱、韓國中央大學碩士生樸營蔡、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晏子分別作了報告。日本靜岡大學講師內山智尋主持本單元,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澤田由香利作了點評。

    內山智尋主持,霍萱、樸營蔡、晏子依次作報告,澤田由香利點評(從左至右)

      中國南京大學助理教授霍萱在題為“How Does the Digitalized Welfare Affect Public Assessment? Evidence from 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 in China”報告中指出,社會救助的數字化轉型提高了公眾對該項目的評價。她發現,領取低保的受訪者對數字化福利的評價更為積極,而非低保貧困受訪者傾向于認為社會救助的數字化轉型會加劇排斥誤差,從而弱化福利提供的公平性。在此基礎上,她從進一步深化社會救助數字化轉型、保留傳統行政慣例、平衡技術與人文的沖突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韓國中央大學碩士生樸營蔡在題為“An analysis of precarious work of Korean youth reflecting subjective perception: Using hedonic weights”的報告中指出,青年對不同工作條件的感知有必要進行研究。她提出三點結論:第一,構成勞動不穩定的四個維度對青年工作滿意度均有顯著影響,各維度的相對影響程度依次為工作臨時性、低收入/工資、未加入工會、工作時間過長、社會保險排斥。第二,青年經歷不穩定工作的比例較高。第三,女性、大都市居民、高中及以下學歷的青年更可能經歷不穩定的工作。

      日本早稻田大學客座研究員晏子在題為“Burdened but meaningful? How gender role attitudes influence the complex links between caregiver self-efficacy, formal support utilization, and benefit finding among spousal caregivers”的報告中指出,照顧者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主要壓力源和獲益感的作用路徑;正式支持的利用度直接調節了連接主要壓力源、照顧者自我效能和利益查找的中介途徑;而性別角色態度調節了這些交集。她發現,自我效能感高、使用正式支持服務、具有現代性別角色態度的配偶照顧者在照顧中獲益最多。她表示,專業人員應該認識到性別角色態度在配偶照料中的影響,并將這種理解納入到旨在促進照顧者福祉、有針對性的心理教育干預措施的制定中。

      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澤田由香利對青年論壇2作了點評。她贊揚了各位學者的陳述,并肯定了中國實現的巨大轉型,對演講中的不足之處進行了指正。

      在第三單元,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坂井晃介、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樸亨彬和中央大學教授崔榮、中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高睿分別作了報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魯全主持本單元,中國西北大學教授雷曉康作了點評。

    坂井晃介、樸亨彬、高睿依次作報告,雷曉康點評(從左至右)

      日本東京大學助理教授坂井晃介在題為“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or a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 typology: Focusing on the concept of compressed modernity”的報告中探究了東亞福利國家如何能夠與現有的西方福利國家比較以及引入了東亞福利國家形成多樣性的特點,比較福利國家分析使得分析福利資本主義的多樣性成為可能,而這種多樣性分析在去商品化和分層中可能被忽視,這也開啟了歐洲國家內部比較研究和不假設區域鄰近性的比較研究。另一方面,為了對福利國家進行更有效的跨國比較,有必要根據現代化進程的壓縮和社會福利的維持之間的關系來完善這一理論框架。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樸亨彬在題為“A study on the path change of personal assistance serv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的報告中指出,殘疾人個人救助服務是殘疾人基于選擇權和自我決定權維持獨立生活所必需的社會服務。他發現,從日本引入的殘疾人獨立生活理念起到了關鍵節點的作用,形成了殘疾人活動支持服務的路徑。從路徑演進的角度分析,制度路徑雖已形成,但在相關法律頒布之前,一直以試點的形式游離。之后,通過頒布《殘疾人活動支持法》和廢除殘疾等級評定制度,確認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增加新的準則(“分層”)。時至今日,政策制定者(政府、議會等)、殘疾人社區、服務接受者等各種利益主體不斷涌現,殘疾人支持服務的路徑演進仍在進行中。

      中國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高睿在題為“How do medical charities progress? A case study of the C Foundation”的報告中指出,在政府主導的醫療保障體系無法提供足夠支持的情況下,包括慈善機構在內的社會組織已經成為重要的補充力量。她建議,利用慈善機構在資源聯系和補充作用方面的優勢,與法定醫療保障制度有效銜接。系統的項目設計和資源整合可以增強組織的服務提供,提高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專業服務的準確性。此外,數字化和建立社會動員機制有助于構建涵蓋風險防控、資金和服務支持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醫療慈善體系,通過知識普及、認知提升和行為優化來降低疾病風險。

      中國西北大學教授雷曉康在對青年論壇3的點評中指出,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福利關系到所有家庭及所有人,是十分重要的議題。他指出了板井晃介所作報告的亮點并提出問題,點出高睿博士報告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并給出自己的建議。

      在第四單元,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副研究員金鍮輝、日本京都大學亞洲研究室研究員徐堯、中國西北大學講師祝毅分別作了報告。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李承潤主持本單元并對發言內容作了點評。

    李承潤主持并點評,金鍮輝、徐堯、祝毅依次作報告(從左至右)

      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副研究員金鍮輝在題為“Migrant care workers in South Korea: Focusing on adult care”的報告中指出,照料服務中朝鮮族就業難的根本原因是工作條件差和工作認可度低,在討論關于外來照料工人的政策之前,必須優先考慮照料服務中的工作條件及其改善??紤]到有關農民工照顧者的政策,有必要討論改進計劃,以鼓勵有資格和技能的農民工在照顧工作領域不受歧視或排斥地工作。她認為,在考慮穩定的勞動力供給、服務質量和就業質量時,應堅持確保照護勞動力市場上有合格的人才可以無歧視地提供該領域的優質服務的原則。

      日本京都大學亞洲研究室研究員徐堯在題為“Welfare state between expectation and realistic evaluation: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的報告中指出,中國農村居民的福利國家預期高于社會民主主義政體代表的瑞典,低于保守主義政體代表的德國。他發現:第一,福利國家預期與現實評價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第二,社會支出較高的地區預期和現實評價較低。第三,內部遷移、職業地位、公平感知和公平價值顯著影響預期和現實評價。這些結果意味著,采取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和家庭政策變得越來越迫切,而共同的公平價值則是福利體制進一步改革的基準。

      中國西北大學講師祝毅在題為“The impact of relational types on caregivers’ mental health burden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Beijing, China”的報告中指出,精神病患者的個人情況、照顧者的能力和家庭經濟因素對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但不同的關系類型對其影響不同。對于父母照料者而言,其心理健康負擔主要來自照料者;對于其他關系類型,壓力主要來自于家庭經濟因素。他認為,照顧者與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同關系類型使我國照顧者承受著不同的心理健康壓力,在控制精神疾病患者個人情況的條件下,父母照顧者的負擔主要來自于個人能力,而配偶照顧者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家庭經濟條件,其他關系類型的照顧者因照顧活動而承受的壓力較小,在中國文化下,其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少。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李承潤對青年論壇4進行了點評,指出各位報告人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肯定其陳述中的獨到之處。

      在各分論壇進行完畢后,8月27日傍晚舉行本屆論壇閉幕式。閉幕式由中國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主持。韓國延世大學教授崔榮駿、中國西北大學教授翟紹果、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教授垣田裕介先后代表本國學者作了總結發言,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魯全就明年的論壇作了說明。

    閉幕式會議現場

    雷曉康主持,崔榮駿、翟紹果、垣田裕介、魯全依次發言(從左至右)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崔榮駿指出,此次會議充實地討論了社會保障領域的相關內容,各國學者針對東亞國家在轉換時期面臨的老齡化、性別、低收入等社會問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十分具有洞察力。他認為,研究者在社會風險不斷增加的社會中承擔何種責任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他表示,本屆論壇增加了許多新議題,且中方也有許多新的年輕學者加入,大家參會的熱情高漲,建議青年人發揮創造力,做更多有創新的政策研究,而資深學者應該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其成長,希望明年有更多更好的內容。

      中國西北大學教授翟紹果指出,各國學者圍繞國家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多場精彩的學術匯報,全面生動地展示了一幅中國社會保障研究與實踐化藍圖,也為東亞地區社會保障學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認為,中日韓三方社會保障制度雖然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各自鮮明的特點,但都與東亞地區獨特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傳統相契合,即東亞社會保障的本土色彩依然具有強調儒家文化與家庭中心主義的建立特點。他認為,會議的順利舉辦離不開主辦方、工作人員和各位專家學者做出的努力,希望明年能夠再次和大家相聚。

      日本大阪公立大學教授垣田裕介表示,借助社會保障國際論壇這個平臺已經與大家相識10年了,在本次論壇中各國學者對各國的社會保障問題進行了激烈討論,十分有益。他認為,社會保障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發展完善的,在人口結構變化、數字化、靈活就業等時代背景下討論社會保障相關問題具有重要意義。他提出,對于中日韓三國來說,改革社會保障制度都是一個重要挑戰,并且在改革路徑的選擇上存在各種制約。他表示,在今后希望繼續和大家進行學術探討,相信未來的社會保障國際論壇會有更大的發展。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秘書長魯全報告了擬于明年舉辦的第十八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有關情況。他指出,根據8月25日由鄭功成教授主持召開的社會保障國際論壇組委會商議,定于2024年8月20日左右在中國舉行第十八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誠邀各國學者赴會,再在中國相聚,共議社會保障發展之計。他表示,中方將一如既往地做好會議準備工作,搭建好社會保障領域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8月27日晚,依照自2005年首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確立并一直遵循的慣例,在第十七屆社會保障國際論壇閉幕后,舉行了隆重的聯歡晚會。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聯系電話:010-50923317       聯系人:楊老師
    郵箱:caoss_org@163.com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5040759號-1
    每晚都被他添的流好多水,久久精品亚洲日本波多野结衣,久久久噜噜噜久久免费,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亚洲
    <source id="kly7v"><u id="kly7v"></u></source>
      <bdo id="kly7v"><optgroup id="kly7v"><dd id="kly7v"></dd></optgroup></bdo>
    1. <option id="kly7v"></option>
      <bdo id="kly7v"><dfn id="kly7v"></dfn></bdo>
    2. <bdo id="kly7v"></bdo>